贵州茶产业博览会·永不落幕的茶博会

GUIZHOU TEA INDUSTRY EXPO

中国·贵州·遵义

当前位置:茶博动态 >> 新闻发布

从手工劳作到电力赋能,揉捻机“变形”见证湄潭茶产业发展!

发布人:微美湄潭    浏览量:41    时间:2025-06-15

2025-06-15

在茶叶加工的漫长岁月里,揉捻这道工序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。它能让茶叶紧结成条,体积缩小,外形更美观,还能促使茶汁部分溢出,让干茶冲泡时滋味更佳。而承载这一重要工序的茶叶揉捻机,其发明、研制与推广之路,满是艰辛与不易。今天,我们一起走进茶工业博物馆,了解揉捻机与湄潭茶产业发展的历程。

走进茶工业博物馆内的机具馆,映入眼帘的便是用于茶园开垦和茶叶生产的各类机具,开垦机、揉捻机、切茶机等机具整齐摆放在展馆中。而在这一众机具之中,几台捻茶机让人注目,不仅有木质的,多台联动式的,还有机械的,它们的机身上都沉淀出厚重的历史感,等待着人们去探寻。

以前,中国传统茶叶揉捻以手工为主,茶农将茶叶铺在竹编篾片上揉搓,粗老茶叶则灌入布袋用脚踩揉,效率低、卫生差。18世纪后期,英、德率先研制出盘式茶叶揉捻机,开启茶叶机械化,但中国因特殊历史背景,机械化进程迟缓,仅少数茶场有简易自制或仿制揉捻机,多数茶农仍用手工。1942年,茶界泰斗张天福经多次尝试,成功研制出手推式木制茶叶揉捻机并全国推广。几乎同时,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后,技术助理王正容赴台学习一年后,与木工倪承元合作,两个月内制成了单桶手推式木制揉茶机,其投入使用标志着贵州茶叶工业化起步。

“以前的茶叶揉捻主要是靠人工进行,制茶工人直接用手来揉捻,甚至在茶叶量比较大或者茶叶比较粗老的情况下,还会用脚踩。木质茶叶揉捻机具的出现,大大地提高了茶叶加工的效率,而且茶叶的品质也得到提升。”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教育培训办主任、讲解员王启进介绍。

木制桶式揉茶机等木制、竹制制茶机具投入使用后,茶场制茶效率大幅提升。但随着茶叶产量不断增长,湄潭茶场原有简易机具逐渐难以满足茶叶生产需求。王正容决心改进,受农村碾房启发,他借鉴碾房原理研发大型揉茶机组,用自然力替代人工。通过与倪承元反复试验摸索,最终制成以转盘带动的大型木制揉捻机组合,将水能动力改为畜力,一个转盘带动3台揉捻机,大幅提高了揉捻效率,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。这台揉捻机被称为三筒畜力揉茶机。

“三筒畜力揉茶机是分为上下两层的,在下面会有一根杠杆将它套在马或者牛的脖子上,那么牛、马在下面行走的时候,会带动中间的主动轮转动,三台揉捻机具就可以同时运作。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,节约了人工,而且茶叶的加工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”王启进解释道。

1958年,东方红水电站建成,湄潭茶场也进入了电力生产时代,茶场开始引进和设计各种电动制茶机具,其中就包括金属制作的茶叶揉捻机。金属自动揉捻比木质机具的功效更大,而且茶叶成品的破碎率更低,大大保障了茶叶的品质。

“虽然机器的制作材料变成金属,但外观和原理依然和木质的揉捻机差不多。”王启进表示,直到今天,很多制茶工厂还在沿用这样的金属茶叶揉捻机。

从手工揉捻到木制手推式揉捻机,再到木制畜力揉捻机,直至如今的电力机械揉捻机,揉茶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茶产业从无到有,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。这些揉茶机不仅是制茶工具,更是茶产业发展的里程碑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湄潭茶人的智慧与努力,推动着中国茶产业不断迈向现代化。(融媒体记者刘芸芸 陈晨)